维吾尔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地带,日照长,温差大,多风沙,这种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植物生长缓慢,植物群品种繁多,为多病的游牧民族提供了防病治病的条件。古代和中世纪末叶的近代维吾尔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这种游牧生活,使维吾尔族很早就掌握了各种疾病的预防方法。他们不仅防病、治病,而且经常对损伤进行包扎治疗。
维吾尔族的药物知识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据公元514年《西州闻见记》载,当时“泽地多瘴气病(即疟疾),野果生虫(即肺结核)”。到了唐代,药物知识更加丰富。据公元646年《西州图经》记载,当时吐鲁番“林多药草”。
由于新疆地区在古代就与印度、中亚各国交往频繁,波斯、阿拉伯的医学家曾来过新疆,西域的药物知识逐渐融合了这些国家的医药学特点。伊斯兰教从7世纪传入新疆后,各穆斯林国家的医药知识也随之传入。如《药性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汉文医药文献就得以广泛流传和应用。因此,新疆的医药学既有明显的特点,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医药学的特点主要是吸取了祖国传统医学精华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医疗技术。由于历史上维吾尔地区同中原各朝代和邻近国家有过相互往来和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这些朝代和国家的医药知识也不断流传到维吾尔地区。例如:隋唐时代维吾尔地区就有了炼丹术和用金石药治病的知识。据传为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14世纪左右传入吐鲁番,清代才被译成维文。因此,维文医药典籍大多是融合了各种不同国家医药学知识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