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章程。昨记者从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获悉,很多考生家长易将高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混淆,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别却很大,简章中的内容没有经过审核备案,只能作为报考时的一般参考资料,其重要性远不如招生章程。市教育部门专家表示,招生章程中有玄机,只有认真读懂,才能更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
看点1
院校基本情况
解读招生章程,首先要了解院校基本情况,包括隶属关系、院校性质及层次、办学规模、院系及专业设置情况、师资状况、科研水平及成果、收费标准、奖学助学措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及去向等内容。
对于设有分校及多个校区的院校,还要关注考生在哪个校区就读,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印章是否带有分校或校区的字样。通过这些,考生就可以对想要了解的高校有个大致的认识。
看点2
专业录取是否认加分
高考照顾加分由教育部统一划定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来说,各省招生部门确定的政策加分,只适用本地区的高校,外地高校认可与否由学校审查决定。所以,考生的加分是否管用,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的加分条款。
不少高校在提档时承认政策加分,但在专业录取时,却按照考生的实际高考成绩和报考志愿安排专业。在2013年的招生章程中,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就有这样的明确规定。
看点3
高校投档比例
不少考生家长误以为只要被高校提档,就一定会被录取,其实这是不对的。学校审阅档案后,少数考生档案会因各种原因被学校退回到省招办,即“退档”。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的调档比例一般不得超过招生计划的120%。各高校为了既顺利完成招生计划又保证招生质量,调档比例一般都在100%-120%之间。
看点4
非第一志愿录取方法
招生章程中总有这么一句“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其实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达到或超过招生计划数,院校完全可以在第一志愿完成招生计划,不再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反之,则通过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完成招生计划。
实际上,很多热门高校的第一志愿生源充足,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考生家长不要一看到这句话就想当然地理解为该校招收第二志愿考生,而是要查看其近三年的录取情况,看其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招收的比例有多少。
看点5
专业录取原则
从分配专业的规则方面看,专业录取主要有专业优先、分数优先、专业级差三种方式。高校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会在招生章程中明确。
以第一学校志愿调档的考生,专业分配按照“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进行,同时设有级差,第1-2专业(类)志愿的分数级差为3分,其他专业(类)志愿的分数级差为1分;非第一学校志愿调档的考生,专业分配按“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这是在专业录取时,同时出现了专业优先、分数优先、专业级差等情况的院校,比较有代表性。当然,也有高校不设专业级差。所以考生要仔细研究章程中专业录取规则,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看点6
单科成绩要求
高考录取时,有些高校对已投档的考生在安排专业时有单科成绩的要求,主要有两种方式:1.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2.单科成绩必须达到某一分数标准。如外语类专业对考生外语成绩的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语文成绩的具体要求,经济学类专业对数学成绩的具体要求等。
看点7
专业有无加试要求
某些专业会对考生有加试要求。主要涉及的专业有:英语专业,一般要求加试英语口语;建筑学专业,一般要求有一定手绘能力。
如《北京交通大学招生章程》规定:“建筑学专业学制五年,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如所在省级招生机构组织徒手画加试,考生需要有徒手画加试成绩。新生入学后进行美术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转至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所属专业。
看点8
有无身体条件及其他要求
招生专业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等信息,考生也要了解。高校对考生身体状况的要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招生院校直接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为依据;另一种是招生院校参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学校(专业)的性质、特点,对考生身体素质、生理条件作出补充规定。
除了以上8条主要内容外,各高校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规定,考生和家长也要认真阅读。如果对招生章程的内容有疑问,请直接咨询高校招办。